Stella講座【之三】



“What's in a Name? ”


"What's in a name?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
By any other word would smell as sweet."

From Romeo and Juliet (II, ii, 1-2)



這次要講的不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個劇本,而是名字又有什麼意義?(What's in a name?)這個觀念。茱麗葉愛的是羅密歐這個人,不是Montague這個姓、這個家族。在茱麗葉眼中Romeo Montague只是一個符號,不是本質。

來美國之後,我終於了解莎士比亞的茱麗葉邏輯對英語文化區的深遠影響。從生活上的瑣事和一些政策執行可以看出,美國人真的像茱麗葉一樣不執著於名、姓。

所有西方國家都是先說名、再說姓,在美國也是,但是我的學校,或許說紐約一帶,是一個完全不注重姓的地區。在課堂上,不僅同學互相稱呼時只叫名字不提姓,對教授也是如此。在系所同學稱呼老師都叫他們的名字(first name),不會叫老師Professor X、Doctor Y。剛來時很不習慣,覺得這種做法很沒大沒小,但久而久之我也被同化了——稱呼老師只叫名字;認識新同學、新朋友只記得他們的名,不記他們的姓;若遇到同名的狀況,則加記姓的頭一個字母(例如: Sarah K. 和Sarah Z.)。姓氏似乎是要確認身分時才用,這與東方以姓氏來凝聚家族向心力,強化自我認同感的功能是很不同的。在新大陸,姓氏似乎沒有那麼多的文化意義。

許多的美國大學都會以人名為各學院命名,就連圖書館、行政大樓、學生活動中心也多用人名為名,不僅以其功能命名。像紐約大學的藝術學院叫Tisch School of the Arts、商學院叫Leonardo N.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、學生育樂中心叫Kimmel Center of University Life、圖書館叫Bobst Library。Tisch、 Stern 、Kimmel、Bobst都是「姓」。這些「姓」有一個共通點,它們都屬於某個富翁、富婆。兩位Tisch先生(不知是兄弟,還是父子)捐了三百萬美金給紐約大學藝術學院,藝術學院為表示感激,於是跟Tisch先生姓。除了藝術學院之外,在Stern商學院旁還有一棟大樓叫Tisch Hall,我想應該也一樣是以兩位Tisch先生為名。同樣的,Bobst夫人為紀念生前善用讀書館自我學習的Bobst先生,在約二十年前捐獻了三百萬美金給紐約大學充實館藏,改善硬體設備。紐約大學為感謝Bobst夫人,便用Bobst先生全名為圖書館命名。

說實在的,初到紐約大學時很難接受這種命名方式。我總覺得學校大樓應該以研究有成的學者、興學有功的教育家命名,像台大的思亮館、傅鐘,這樣的命名邏輯是我比較認同的。現在想想,我自己得心胸實在狹窄,看不清事情的「本質」。圖書館是用來做研究的,各個學院都是傳授知識的場所,叫什麼名字、跟什麼人姓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們有沒有發揮它們的功能,幫助學生、學者達成學習研究的目標。如果換換名字可以得到鉅額捐款,嘉惠學子,方便學者,又有何不可?

我對姓名(尤其是姓)的執念來自我的東方思惟,若以茱麗葉的思考方式,姓名只是一個符號,並不是自我認同的標的或事情的本質。What's in a name?名字又有什麼要緊,玫瑰不論叫什麼名稱都是一樣香的。我入境隨俗,不再計較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