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

Still Got Paid

 

「妳工作嗎?」

重返漢堡帝國之後,最常被問到的就這個問題。不,應該是說,在重返漢堡帝國「之前」,台灣的鄉親們就很想知道我在美國的謀生方式了。當我表示將到漢堡帝國當「家庭主婦」時,得到的反應都相當戲劇化。首先是叫我小心,因為吃人嘴軟,如果夫妻有爭執,我一定吃虧;此外還叫我注意,說我先生可以容忍我在美國不工作,供我吃穿,一定有些本錢,男人有錢大概就會搞外遇,到時候正牌太太的位置恐怕要換人做做看,屆時老實如Stella,必定鬥不過狐狸精,很可能會流落美國街頭‧‧‧。(Stella聽到這裡,真的很想請問那位大嬸是不是在「霹靂火」的劇組工作,編劇變得這樣流暢,讓我這位讀表演研究的家庭主婦自嘆弗如。)當然,也有比較正面思考的朋友會問,妳在美國讀到碩士,不工作,感覺有點「浪費」;妳對社會沒有貢獻,自己難道沒有挫折感嗎?

挫折感,當然有。挫折的不是不工作或者對社會沒有貢獻,而是社會對家庭主婦的態度。

古早以前女性不能受教育,唯一的出入是嫁人當家庭主婦,在家負責照顧一家大小生活起居,讓當先生的出外賺錢,支持家裡的經濟。這樣的模式之所以有瑕疵,不是因為「分工不均」,而是雙方面都「沒有選擇」。女人(太太)不能選擇出門上班,只能做家管;男人(先生)不能選擇做家管,只能上班。這兩方都只被允許扮演某一種角色,主要是因為社會文化與技能訓練的限制,女人(太太)因為沒有足夠的工作技能而無法出門上班,男人(先生)迫於社會主流價值不敢留在家中打理家務。「沒有選擇」才是問題的癥結,性別與角色不是問題所在。如果一個人生性活潑,善於社交,且管理能理超強,出外工作明顯是比較合適的選擇,不管這人是男性還是女性;又如果一個人對照顧幼兒很有耐心,對烹飪十分有興趣,那當家管很合適,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。

現在女性受到「解放」,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,在當太太、媽媽的同時,也可以當總經理、副總裁,或者是大學教授。很好!好極了!但奇怪的是,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,女人不可以選擇當家庭主婦了。不出門工作就叫做落後、守舊,是社會的負擔,人人得以口誅筆伐。(礙於法律規範,不可以真的綁在柱子上燒掉,或是用時頭砸死!) 這跟古時候的模式有何本質上的不同?不過換個方向罷了,從前逼迫女性留在家中,現在逼迫女性出門工作,只要不從,處理方式都一樣,先是勸導,再來撻伐,若還不從,就進行行為矯正,幫這個人找工作或讓她去讀個博士,把她拖出家門。

「妳工作嗎?」

「是的,我工作」,從小到大都很認真的工作。婚前我在小公司上班,職位是副理,早上九點上班,晚上八點回家。紐約讀研究所時,會因為作業寫不完或寫不好而徹夜工作,直到工作完了且旭日東昇時,才上床就寢;更有寫作業寫到日上三竿,沒時間打盹,直接出門坐地鐵去上學的時候。我不僅工作,而且自認為做得很認真。工作時我不以為苦,因為是自己的「選擇」(請注意!「選擇」是關鍵字),我挑的,我承擔,不勞別人操心。

很奇妙的是,希望我快快出門工作的,其中不乏家庭主婦。說是好意,因為自己就是家庭主婦,深深體會當主婦沒尊嚴,如果自己能出門工作,每個月跟先生一樣賺個八萬十萬,在家裡地位必定可以提升。我個人以為這是神話,夫妻互相尊重也許跟收入有關,但並不是絕對正相關。出門賺了錢,難道就不會被丈夫或婆婆嫌棄家事做不好,飯菜燒得不夠香?要嫌棄,實在是不怕找不到缺點的。個人以為,尊重配偶/人權是種品格,跟學歷、社會地位無關,需要的是教養與同理心。比賽誰賺錢多,誰學歷高,誰升遷快,或者是誰對家庭的貢獻比較大,都只是一種恐怖平衡,對相互尊重或提升個人在家中的地位並沒有幫助。

另一個積極鼓吹我工作的族群是所謂的「專業人士」,其中多為領有證照的傑出女性,泰半覺得給先生養很可恥、沒尊嚴;較激進者還跟我說我應該留在台灣工作,不可以因為先生放棄自己的事業,不可以讓先生「影響」我。有些人還真讓我摸不著腦袋,記得不久前才說我工作沒前途,不能訓練出「專業」,不如去嫁人找張長期飯票;現在事情發展真如君所建議,倒是投起反對票來了,說甚麼不是在潑我冷水,而是因為「結婚辭掉工作」是三十年前才會發生的「社會現象」,很落後,像我這種喝過洋墨水的前衛女性,千萬不可以掉入這樣父權且不合時宜的模式。聽這些「專業人士」這樣妳一言我一語,實在讓我這不太專業的人很無言。

「不要讓別人說妳沒做事,妳做很多事的」,幫我看診的當地醫護人員這樣說。她投入職場之後,又再進修,為自己爭取到了更好的職位。她說,我不是沒有工作,如果有人認為我沒有工作,那是那個人的問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