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宿舍照的街景。"Fifth Ave. @10th St." 我人生中住過最高檔的區段
約了個周六與新房東交接,一一清點之後,便把鑰匙交給新房東。
「他們(老房東)有退妳押金嗎?」,房東忍不住問。
「沒有」,我簡短回答。
新房東不作聲,沉默一會兒之後,祝我幸福,一路順風。幾天之後我就上了飛機,押金的事也就算了。
「上了飛機,押金的事也就算了」這樣的狀況實在是déjà vu,似曾相識。當年離開紐約回台灣,也是押金沒拿就飛回台灣了。
Stella第一次租屋就是在紐約。大學四年住宿舍,不需要租屋;到紐約唸書最初也是住宿舍,但因為暑假結束,宿舍機制回歸常態,費率調回學期中的「公定價」。研究生與大學生也自學期開始時正式分流,研究生宿舍多是比較「高級」的,大樓新、相關設備齊全,要健身還是要交誼都有不錯的場地。當然「使用者付費」是資本主義社會一貫的原則,要享受高級,就要負擔高貴的費用。到紐約唸書是四、五年前的事,當時研究生宿舍的月租落在1,300~1,600 USD這個區間。租金是不是包含utilities(水電瓦斯等費用)已經記不得了,因為價錢對Stella來說實在太震撼,沒細看就直接把宿舍小手冊拿去回收,準備乖乖找房子去了。
找房子時,有同學表示願意幫忙,陪著一起去看,也大概講述了一下找房子的原則:
第一,要離地鐵車站近。紐約下流社會交通運輸就靠地鐵與公車,搭公車風景好,但多半九彎十八拐,費時還要看路況,不是首選;地鐵雖然不是天天正常運作,但是故障不順的時候可以換線繞路,只要待在地鐵系統裡,轉多少次、多少個線都是同個價錢,雖說地鐵空氣不清新,也沒有風景可以看,但只要是地鐵加徒步,在紐約市好像真的沒有到不了的地方。
第二,要考慮鄰近地區晚間的狀況。很多地方是大白天時光明磊落,一到晚上就變了調,所有妖魔鬼怪,非善男信女齊聚一堂。即使閣下真的沒意願去招惹誰,也難保不被甚麼人招惹。像這種細微的地方,外地人如留學生實在很難單單從區段、地址分辨,還是需要請當地同學提供意見,或者是請朋友一同去看看比較保險。
要確認條件一,不難,只要有紐約MTA地鐵圖大抵就可以確定了;條件二的確認方式也很容易,找個人問或是請個人陪著看房子即可。
這樣簡單的事,Stella還是可以讓它出錯的。
由於家父自幼就教導Stella沒事不要麻煩別人,有問題想辦法自己解決。這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,即使到了紐約也沒有動搖;可想而知,Stella當時誰都沒有問,只問了Google還有台灣學生會的電子佈告欄。佈告欄確實有許多吉屋出租的資訊,而張貼資訊的人也多是台灣學生。這些學生大多是因為完成學業而搬遷,有的因為找到了好工作,可以負擔更高的租金,想要搬更便利的區域或者更大的房子裡;有的因為取得學位之後要光榮歸故里,搬回台灣,順手把租屋資訊釋出,讓室友可以繼續跟新來的台灣同鄉住。
Stella就是在那個佈告欄上找到房子與房東的。
房子在Forest Hills一帶,是地鐵R線的底部,房子的形制是一房一廳的公寓,一進門就是個客餐廳,右手邊是廚房;客餐廳、房間、廚房還有浴室的總面積大約30多坪,不算大,但是比起曼哈頓島上的平民公寓來說已經不小了。房東將這公寓的客廳加了門,與餐廳隔開,變成另一個獨立的房間,租給另一位房客。看到這裡,相信各位一定有一種「台感」。沒錯,房東太太就是台灣人,移民美國二、三十年,在紐約建家園。這個出租的公寓是房東太太在紐約的第一個家,後來經濟狀況改善,他們一家就搬到距離出租公寓一個地鐵站的新家。我看房子的那天就是由房東太太的兒子帶領。因為父母是第一代移民,雖然在美國長大,中文還是相當通順。可能是因為宿舍遷出日期在即,加上當時Stella英文真的不是挺優的,真的沒有興趣去練習紐約州租屋相關規定的英文,很快的就決定承租,與房東太太簽約。
在簽約過程中,房東太太跟Stella提起自己是嘉義人,二十多年前因緣際會移民美國,移民主因是為了讓孩子接受美式教育。房東太太讓人感覺很熱情,很樂於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;在當下我也強忍自己的社交恐懼,跟房東太太說家母也是嘉義人。知道這項資訊之後,房東太太更加熱情,說要多照顧同鄉,Stella初來乍到有甚麼問題就盡量問,不用客氣。
簽完約,房東太太馬上把鑰匙交給我,跟我說雖然租約還要一段時間才生效,我可以先來打掃整理,甚至提早幾天入住也無妨;房東太太表示,異地遇著如此同鄉的同鄉實屬難得,枝微末節的事就不計較了。知道自己不至於露宿街頭,Stella如釋重負,搖搖晃晃的坐著R train回曼哈頓,硬是第五大道上的宿舍賴到最後一天,才很遺憾的收拾行李搬離格林威治村(Greenwich Village),住進遠在皇后區(Queens)的小公寓。
[待續]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