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在美國生活一段時間,對台灣的食物難免想念,解饞的方式就是到亞洲超市購買台灣進口食品。因為受到三聚氰胺毒奶粉的驚嚇,所以購買時會特別注意是不是台灣製造。很多時候包裝上寫的「台灣風味」不算數,仔細一看是其他地方製造的類台灣產品。並不是歧視對岸產品,只是毒奶事件記憶猶新,加上目前經濟狀況不是非常寬裕,真的付不起太多醫藥費,所有有毒產品前科的地區一律列為拒絕往來戶。

 

日前,台灣爆出塑化劑事件,影響層面之廣泛,過去在台灣信任的大公司也受波及,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應對。生活中好像橫豎都是毒,台灣製造進口也不能輕易相信。

 

小時候飲食受到嚴格管控,大多是吃「媽媽的食物」。給奶媽帶大,三餐定時定量,蔬果青菜一樣不缺,午睡之後還會有現榨果汁。像是高岡屋海苔這種香得不得了的零嘴也吃得到,只是嚴格限量,想多吃一小包都不行。平日在家,爸媽也不提供加工飲料,汽水等碳酸飲品鮮少有機會喝,運動飲料也不給,說是含鹽過高,腎臟付擔太重;百分之百純果汁也少見,媽媽總說吃水果就好,何必麻煩榨成汁。後來上學,低年級的導師不准同學上福利社,從家裡帶來的碳酸飲品也會積極勸導,希望同學不要喝傷害牙齒的可樂。當時的諸多限制後來漸漸成自然,我不喜歡喝碳酸料,也對運動飲料有戒心。在美國生活,冷凍食品種類繁多十分方便,但在購買時仍舊有心理障礙,覺得加工食品對身體是負擔,少吃才是上策。

 

新婚剛到美國時,先生因為怕我不習慣美國飲食,常常不遠數十里到「鄰近」的亞特蘭大購買民族貨物。搬到馬里蘭之後,因為華人聚落相對龐大,採購民族貨物變得容易許多,維力炸醬麵只是半個小時的車程,其他零食也是同樣的距離。超市貨架上有李錦記也有岡山,金蘭、龜甲萬樣樣不缺。我一直對食物的供應很有安全感,覺得一定可以買到「安全」的家鄉食物。塑化劑事件對我的信心是重大的打擊,我開始懷疑,是不是該多吃,改吃,美國生產的食物了?

 

到美國生活心裡總是有些矛盾,這些矛盾很多時候表現在食物上。我知道這是美國,美式食物、料理方式才是主流。青菜是用來吃沙拉,不是拿來炒肉絲的;魚類只吃魚排,沒皮沒頭,肚子中間這片肉超市已經處理完畢妥善包裝,真的不需要這樣頑固堅持,一定要從頭到尾完完整整一條下鍋。有看電視一定知道Andrew Zimmern已經把台客最愛的五更腸旺列為Bizzare Food,這也讓我不得不承認自己真的是個怪咖。

 

很多時候,我以為不吃美國食物是種驕傲。我總以為台灣、亞洲料理比美國料理豐富精緻,也比較謙卑環保,物盡其用,不像美國人覺得這裡不能吃、那裏不該吃。塑化劑事件把我過去自以為是的論述全部推翻,霎時發現,原來我來自一個很沒飲食文化的地方,(喔不,是「飲食常識」),連塑化劑不能吃都不知道,真是沒常識到極點,根本談不上文化或是環保了。

 

塑化劑之後,對「台灣進口」這件事有些複雜的感受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美國生活 飲食 文化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tella 的頭像
    Stella

    Stella's Humble Flat

    Ste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